什么是F1-_3

  • 时间:
  • 浏览:0
  • 来源:丽达鼎盛网络科技

什么是F1?

欢迎大家加入这个什么是F1?问题集合的讨论。我将充分利用我的知识和智慧,为每个问题提供深入而细致的回答,希望这能够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并促进思考。

文章目录列表:

什么是F1?

一级方程式 (Formula One,简称F1)是 上成本花费最高、技术等级最顶尖的单座四轮 比赛。全名是“一级方程式锦标赛”,主办者是国际汽车联盟(FIA)。

F1被很多人认为是 界最重要的赛事,同时也是最昂贵的 运动。F1每年会举办一系列的比赛(例如2005年有19站比赛),比赛场地是全封闭的专门赛道,或者是临时封闭的普通公路赛道。每年约有10支车队参赛,经过16~18站的比赛,来竞争年度总 的宝座。F1的家乡在欧洲,但今天它也风靡亚洲、澳洲和非洲。

命名

为了公平性与安全性, 运动的主办者会制订 的 规格(formula)。只有依照规格制造的 才能参赛,这种 便称为“方程式 ”。F1是FIA制定的方程式 规范等级最高的,因此以1命名。其他还有各种等级较低,也比较不受注目的 规格。值得注意的是比赛名称中的“Formula”代表的是“规则”(rule)的意思,与数学的方程式并没有实际关系,由于这比赛在全 的高 度,纵使简称作“F1”也通常不会造成任何理解上的问题。

历史

F1锦标赛是有着漫长历史的 运动。F1的前身是1920年代和1930年代举行的欧洲大奖赛。二战结束后随着机动车赛的重新建立,F1锦标赛最终在1950年正式开赛。

1950年, 场F1由FIA于英国银石赛道上举行。1970年代是F1的瞬间加速期,空气动力学套件加涡轮增压引擎,使得 速度激增;1980年末开始引进的电脑科技使得 的油门、离合器全部由电脑自动调控;1990年代是F1的“自动化”期。然而 运动的乐趣在于选手的技艺,而非 的机械。某些批评家认为 的机械运作过度仰赖电脑,会便宜了技术欠佳的选手。因此比赛的主办单位也经常修改规则,借以降低新技术所带来的影响。

规则变化

车队与主办单位之间长年进行猫捉老鼠的游戏。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为了提高 的安全性、比赛的观赏性,比赛规则与 的规格也不断地进行改变。例如在空气动力学套件和涡轮增压引擎问世后,比赛规则就加入了对以上两种技术的限制。此外对于电脑的使用,限制也是日益严格。因此就算某车队靠著科技进步取得优势,第二年主办单位就可能制订新规则以降低其 。同时其他车队也会透过抄袭或自行研发,取得类似的技术以抗衡。

虽然限制日益严苛,F1并不因此而失去观赏性。因为观众想看的并不是某辆 一马当先,而是要看到 选手之间的龙争虎斗。只有在每一辆车性能差异不大的前提下,才能比较出选手技术的优劣。因此 的速度受到严格限制。不但是为了增加竞技的趣味,也是为了降低车祸时的死亡率,借以避免例如1994年巴西F1 选手塞纳车祸致死的意外再度发生。

虽然 主办单位不断限制新科技的运用,但是比赛用的 仍然任何商品化的汽车更为先进。汽车工业利用 实验各种技术,这些发明与发现也经常用于改良量产的汽车。涡轮增压引擎的普及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 运动对于汽车的安全也有正面影响。

2005年赛季F1规则有不少的变化,其中较大的变化包括一站比赛只准使用一套轮胎,与一台引擎必须使用两站比赛(在爆胎、爆缸或影响 安全行驶的情况下允许更换轮胎或引擎),与后定风翼向前移了20cm等等。再加上几年前废除了电子牵引控制系统的规则,F1运动在经过一阵子高度电子化的时代后,又回归不依赖 功能而更依靠车手驾驶技术的本质。2006年赛季F1将再次进行规则大改动,包括引擎由已经使用多年的V10设计改为V8设计,以求降低各车队在引擎开发上的成本需求,拉近强弱队之间的差异。

比赛结构

赛季

F1 的一个锦标赛(Champi hip)代表一年份的赛季(Series),而每一个赛季中又包含了许多站的分站,称为“大奖赛”(法文:Grand Prix,也常被直接音译为“格兰披治大赛”),Grand Prix原本在法文中的意思是“高额的奖金”,但因为这名词经常被使用在各类竞赛上(并不一定是车辆运动竞赛,或甚至连运动类竞赛外的领域都有使用到)而广为人知,因此今日纵使只是直接称呼为GP,通常人们也都能理解是代表一个竞技比赛场次的意思。

F1的大奖赛举办地点遍布全球各地,号称除了南极洲之外范围广布各大洲的 性运动,但实际上它通常比较被看作是一种欧式的车辆运动竞赛。不过由于近年来碍于欧洲日渐抬头的反烟害运动( 生产厂商向来是F1运动的最大赞助团体)与为了增加更多的收视观众群,FIA也积极地寻求让F1出走到亚洲与美洲等其他地区的机会,增加在欧洲本土以外的举办场次。

大奖赛

大奖赛是一个比赛场次,因此它还必须有个实际进行比赛的场地,一个赛道。通常,大部分的大奖赛都有其传统上长年使用的赛道,但也不是必然,有些比较特殊的大奖赛可能会每年或每几年就改变一个场地进行,或在不同的几个场地间轮流。

虽然大奖赛通常都是使用 的名字,但也不保证该赛事一定是在挂名国的境内举办,举例来说,圣马力诺大奖赛事实上并不是在圣马力诺公国的境内举办,而是在意大利境内的伊莫拉赛道(意大利文全名是Autodromo Enzo e Dino Ferrari Imola,安佐与狄诺·法拉利-伊莫拉赛道)进行,起因在于意大利境内每年都会有两场固定比赛(另外一场是意大利大奖赛),因此借用邻近的圣马力诺公国之名以兹区别。有时也会有同一个赛道曾经举办过两种不同名字大奖赛的情况,例如位在德国境内的纽伯灵赛道(Nürburgring)就曾经是卢森堡大奖赛(另一个挂其他国名的分站)与欧洲大奖赛(经常在几个不同 之间轮流举办)的举办场地。

赛道

F1是一种封闭式的赛事,意思是说比赛是在一个完全与外界隔绝、封闭的范围内,以固定的路线绕圈进行。大部分举办F1的场地都是专门用来进行各类车辆比赛的 跑道,但也有以一般市街道路围成,每年只有在举办F1比赛时才特别封路做出的市街赛道。甚至还有介于两种场地之间,以一半市街地与一半 跑道组成的混合赛道。

专用赛道:这类跑道占F1举办场地的大多数,除了F1之外,往往也是其他种类车辆竞赛的使用场地。例如位于日本三重县铃鹿市的铃鹿赛道(Suzuka Circuit),位于意大利米兰郊外的国立蒙札赛道(意大利文:Autodromo Nazionale Monza),位于英国北安普顿郡(Northampt hire)的银石赛道(Silverstone Circuit),都是此类场地。

市街赛道:以一般的市街道路、高速公路或是公园内的环园道路为基础所围绕而成,加装一些缓冲或安全防护设施后用以进行比赛的场地。在这类场地中,位于摩纳哥公国,以蒙特卡罗(Monte Carlo)的市街所围城的摩纳哥赛道应该是最经典的范例,除此之外一些以前曾经举办过的场次例如长堤大奖赛(Long Beach GP)、拉斯维加斯大奖赛都是市街地比赛,其中后者所使用的凯萨皇宫赛道(Caesar's Palace Circuit)甚至是用该 附设的大型停车场围成的。

混合赛道:这类场地在平日可能有一个规模比较小、距离比较短的专用赛道存在,在正式比赛时再扩展连结周围的普信道路变成一个完整的跑道。或者,跑道路线本身是与途经该地的道路有局部重叠,平日作交通路线使用,比赛时再围起来变成赛道。加拿大蒙特娄的吉耶·维伦纽夫赛道(Gilles illeneuve Circuit),澳洲墨尔本的亚伯公园赛道(Albert Park Circuit),或是曾经举办过美国大奖赛的华金谷赛道(Watkin Glen Circuit)都属此类场地。

赞助商

如同大部分职业运动一样,F1也是商业气息非常重的一种运动比赛,因此除了各车队、车手本身有许许多多厂商赞助之外,连大奖赛本身有时也会有专属的比赛赞助商,称为“挂名赞助商”(Naming Sp or)。挂名赞助商通常都是针对单一场次的大奖赛进行赞助,当然,也有些预算庞大的赞助商,会一年之内赞助多场大奖赛,除了自己的品牌名称可以出现在大奖赛的正式全名中外,通常比赛结束颁奖时讲台后方与周围的装饰,也多是使用挂名赞助商的商标。

因此,在加上赞助商的名称之后,F1的各个大奖赛通常都有个非常长的全名,例如“安联保险欧洲大奖赛”(Allianz Grand Prix of Europe),“富士达啤酒澳大利亚大奖赛”(Foster's Grand Prix of Australia),或“富士电视台F1日本大奖赛”(Fuji Television F1 Japanease GP)等,都是最正式但也颇为累赘的F1大奖赛名称。

长久以来各国烟商一直是F1赛事最大的赞助商,但自2005年10月起欧盟禁止烟草广告的法令对F1生效之后,烟草商将全面退出F1广告市场,使得目前已相当程度介入各车队赞助的高科技产业,成为届时最大的赞助来源。

列表

以下列表列出的是F1史上曾经举办过的部份大奖赛场次,与这些比赛曾使用过的赛道。

阿根廷大奖赛 -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赛道(Autodromo Municipal De La Cuidad De Buenos Aires)举行

澳大利亚大奖赛 - 分别曾在阿尔伯特公园赛道(Albert Park Circuit, Melbourne)与阿德雷德(Adelaide)举办过

奥地利大奖赛 - 在史匹尔堡(Spielberg)的A1赛道(A1-Ring)举行

巴林大奖赛 - 在巴林国际赛道(Bahrain International Circuit)举行

比利时大奖赛 - 在斯帕的斯帕赛道(Circuit de Spa-Francorchamps)举行

巴西大奖赛 - 在圣保罗的荷塞·卡洛斯·巴瑟赛道(Autódromo José Carlos Pace)举行

英国大奖赛 - 在北安普敦郡的银石赛道(Silverstone Circuit)举行

加拿大大奖赛 - 在蒙特娄的吉耶·维伦纽夫赛道(Gilles illeneuve Circuit)举行

中国大奖赛 - 在上海的上海赛道(上海国际 场)举行

欧洲大奖赛 - 在德国纽伯格林赛道(Nürburgring)举行

法国大奖赛 - 在内未尔近郊的内未尔马涅-古赫赛道(Circuit de Nevers Magny-Cours)举行

德国大奖赛 - 在巴登-符腾堡的霍根海姆赛道(Hockenheimring)举行

匈牙利大奖赛 - 在布达佩斯的匈牙利赛道(Hungaroring)举行

意大利大奖赛 - 在米兰的蒙扎赛道(Autodromo Nazionale di Monza)举行

日本大奖赛 - 在三重县的铃鹿赛道(Suzuka Circuit)举行

卢森堡大奖赛 - 在德国纽伯格林赛道(Nürburgring)举行

马来西亚大奖赛 - 在吉隆坡的雪邦赛道(Sepang)举行

摩纳哥大奖赛 - 在摩纳哥赛道(Circuit de Monaco)举行,是以蒙特卡罗的市街围成。

太平洋大奖赛 - 在日本冈山县英田赛道(TI Circuit Aida)举行

葡萄牙大奖赛 - 在埃斯托里尔赛道(Circuito do Estoril)举行

圣马力诺大奖赛 - 在意大利伊莫拉赛道(Autodromo Enzo e Dino Ferrari Imola)举行

西班牙大奖赛 - 曾在巴塞隆纳的加泰罗尼亚赛道(Circuit de Catalunya)与赫雷斯赛道(Circuito Permanente de Jerez)举行

土耳其大奖赛 - 在伊斯坦堡赛道(Istanbul Otodrom)举行

美国大奖赛 - 在印第安那州的印第安纳波利斯赛道(Indianapolis Motor Speedway)举行

车队

法拉利车队(Ferrari)

英美车队(British American Racing,BAR)

雷诺车队(Renault)

威廉姆斯车队(Williams)

迈凯轮车队(McLaren)

索伯车队(Sauber)

红牛车队(Red Bull Racing,RBR)

丰田车队(Toyota)

乔丹车队(Jordan)

米纳尔迪车队(Minardi)

美洲虎车队(Jaguar,红牛车队前身)

贝纳通车队(Benetton,雷诺车队前身)

普罗斯特车队(Prost)

飞箭车队(Arrows)

斯图尔特车队(Stewart,美洲虎与红牛车队前身)

阿尔法·罗米欧车队(Alfa Romeo)

莲花车队(Lotus)

泰利尔车队(Tyrrell,英美车队前身)

布拉海姆车队(Brabham)

不久前,丰田章男驾驶一辆加大马力搭载了氢燃料发动机的卡罗拉H2概念车,在日本富士道完成了全程1634公里的耐力赛。有日媒称之为“ 历史 性比赛”,所指便是丰田全新“氢燃料”发动机正式面见公众的标志性意义。

据悉,赛程中丰田 虽多次进站补充燃料,事实上仍起到展示该款“氢燃料”发动机在高速耐力设置研究方向上的可行性作用。赛后丰田章男发布微博:“丰田的目标是在碳中和道路上提供更多选择,这只是我们迈出的 步。”

此前,丰田章男曾多次对日本政府禁售燃油车计划表示不认同,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并不意味着拒绝混动和汽油车型,只销售燃料电池和纯电动车型。而这一观点遭多方质疑。

有业内评论者认为,丰田 汽车 或将为其特立独行的判断与执著承担不小的市场风险。

丰田“氢”向

4月24日,丰田章男在社交媒体上称,自己将作为ORC ROOKIE Racing 手,参加5月21-23日的NAPAC富士SUPER TEC 24小时比赛。所选用 是使用氢气代替汽油作为燃料的卡罗拉运动版,行驶中不会产生二氧化碳,且WAKU-DOKI发动机的声音听起来仍然强劲,“虽然我现在也不知道它闻起来气味儿如何,但我们已经迫不及待地亲身感受它了”。

丰田章男传递的理念明确,一方面他对该企业团队判定的氢燃料研发方向有着“日式”笃定,另一方面他期望通过赛事试炼打消外界对氢燃料 汽车 的恐惧与疑虑。

丰田运动赛事部门Gazoo Racing总裁兼雷克萨斯全球负责人佐藤浩二(koji sato)也表示,在这种严酷环境下进行测试无疑将加速开发进程。

据悉,丰田参 辆发动机的设计方案是选用MIRAI氢燃料罐,改造GR雅力士三缸发动机,并对喷油嘴和火花塞进行利于喷射氢燃料的改造处理。

在丰田章男看来,该款发动机不仅对丰田 汽车 意义不凡,其对整个 汽车 行业,乃至全球碳平衡都带来启发。此举无疑在各国车企大刀阔斧进行电动化转型局面下,进一步突显且夯实了丰田的“氢向性”。

丰田方面做过多次表态,由于电动车从生产到上路排放的燃油量并不少于燃油车,故“纯电动环保”的理念经不起推敲。而氢燃料 汽车 的反应物只有水,在享受燃烧带来声音与振动质感的同时,可实现真正意义的零排放。

对此美国投行杰富瑞也称,电动 汽车 生产目前面临着一个“隐含碳排放”挑战,“看不见的排放”甚至比传统 汽车 还高。

由此,丰田 汽车 认为氢燃料 汽车 才是 环保车型,而通过混动车型减少汽油消耗直至氢燃料 汽车 技术成熟,或许是目前最务实的过渡方案。

相比电动化概念,丰田 汽车 的企业发展路径展现的更多是电气化理念。有效利用电力、氢能,让多种能源成为 社会 基础,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,被丰田视为电气化的根本出发点,或者说是更高层次的期待。

丰田是有着强烈自我规划的车企。

有行业人士告诉 财经 网 汽车 ,丰田其实有着清晰的思路且很合逻辑:先做混动车型满足当下发展需求,同时向 目解决方案——氢能 汽车 发力,如此为丰田布局一个未来。事实上,在混动 汽车 方面丰田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功,全球销量超千万辆。始料不及的是,半路杀出电动车的崛起,让丰田 汽车 措手不及有了短板,且短时间内很难补齐。

半推半就的转型

电动领域的 探索 ,丰田曾先行试水。随着加州空气排放法案的面世并修改愈的发严格,丰田于上世纪90年代推出纯电动车:丰田RAV4EV,并在美国和日本实际销售。

但由于其续航里程短,售价高,充电时间长,严重缺乏配套充电设施,电池寿命短,还需承担更换电池的高额费用,该款电动车销售情况并不理想。

随后,丰田通过实验研究表明,混合动力 汽车 与纯动力 汽车 具有差不多的环保性能,甚至某些情况下更为出色。此后,丰田为自己规划了最佳技术路线——转战混合动力 汽车 与燃料电池 汽车 。

有“混动之父”之称的丰田董事长内山田竹志曾表示:如快速普及电动车,几乎所有车企都会亏损,全电动化时代不会到来。

但这次预判,被随后各国相关政策与红利的先后落地强力反驳。尤其是,当作为拉动 汽车 行业增长引擎的中国市场也选择了电动 汽车 ,丰田方面开始沉默。

只要从数据及产品阵容上,将丰田同全球多数车企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纯电动领域内做对比,就可发现丰田 汽车 对于电动化转型的迟缓与纠结。毕竟自2016年起,市面上便很难找到无电动车型的车企。

2016年底,由丰田章男终于亲自挑头成立了EV事业规划部,此举表明丰田决心打入电动领域。但其随后推出的车型又被外界批评,价格过高且毫无诚意。

据公开整合信息:通用 汽车 计划未来5年在电动领域将进行超过50%的资源投入;截至2024年,大众 汽车 将投入330亿欧元的电气化领域支出,计划到2029年推出75款电动 汽车 和60款混合动力 汽车 ,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 汽车 制造商;宝马表示,计划在2025年之前,在电动化研发和创新 科技 方面投入超过300亿欧元,到2023年计划将新能源产品扩展至25款,纯电动车型将占50%;奔驰称,2022年,旗下所有车型只提供混合动力或纯电动版本。

丰田 汽车 官方公布的计划显示,到2025年,电动车型将扩大到70种,包括15种纯电动车,各类非纯燃油车的电动车销量将达550万辆。同时2025年,丰田计划在中国市场投放10款以上纯电动 汽车 。2030年,实现碳中和 目标,届时旗下电动化车型全球销量将达800万辆,相当于目前全球丰田销量的80%。其中氢燃料电动车型和纯电动 汽车 为200万辆,另外还包括混动车型与插混车型。

电动化转型上,丰田拿出的其实是“不被边缘就好”的跟随态度,同时采取多元化策略。

据悉,在不久前的日本 汽车 工业协会上,丰田章男再一次提出,反对日本政府推出的“2030年禁售燃油车”计划。他认为此举很可能令日本车企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失去原本优势。

作为日本 汽车 制造商协会会长的丰田章男指出,对纯电动 汽车 ,除了质疑其在能效转化效果上的表现,其或将衍生的就业问题,也是一大隐患。

丰田章男表示,电动 汽车 所需零部件相比发动机系统大幅缩减,这意味着生产工时也将缩减。如若短时间内大规模转向电动车,或将淘汰大量供应商与就业机会,进而波及国内整个行业供应链。

鉴于此,丰田方面认为,氢能源的开发研究是一种更为合理的 探索 路径,而经试验分析氢燃烧发动机可在现有技术上减轻转型成本。

不小的逆行风险

尽管丰田 汽车 对于氢能源开发的理论、实践意义以及愿景自成体系,并合乎行业发展的长期目标。尽管Nakanishi Research Institute首席 汽车 分析师中西孝树(Takaki Nakanishi)等在观点上也为其站台称,丰田 汽车 推出氢燃烧发动机是为拯救日本 汽车 工业及本土供应链,这是丰田向更好方向影响政策的表现。但仍有不少业界声音揶揄道,丰田 汽车 对氢能开发的“不放手”,是在遮掩其在纯电动领域的无力,对内燃机技术的最后挣扎。

对于当下氢能在 汽车 应用上的可行性问题,全球范围内的虚拟辩论场一直都在。

马斯克曾过于直接的表达过燃料电池作为车用动力过于离谱,氢气更适合做火箭燃料。大众CEO Herbert Diess也称氢能源在 汽车 上的应用违背物理学原理。

但丰田 汽车 较为乐观,决心打持久战。比照日本政府2050年实现全国碳中和的目标,丰田章男表示目前距离计划还有30年,而30年前 尚无混合动力车型或是燃料电池 汽车 。

招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研究部白毅阳表示,乘用车领域应该说短期看混动,中长期看纯电,超长期有可能有氢能源的机会,不过车企能不能生存到那一天或许要打一个问号。从目前能源结构和相关配套来看,氢能源大规模推广是不经济的。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丰田押错了赛道。有意思的是,此次丰田发布的不是氢燃料电池,而是氢燃烧发动机。据当前的说法,是由于节省了贵金属催化剂,生产成本比氢燃料电池便宜,可以兼容目前的内燃机组件。此番虽客观上解决了目前传统车企面临的部分负担,但是如同此前很多车企曾做过甲醇等不同燃料动力车型,其面对的核心问题还是最初提到的配套上。

更确切的说,诸如加压氢气价格高,燃料补给基础设施缺乏,碳纤维储氢罐造价昂贵等氢燃料电池面临的现实障碍,氢发动机仍然躲不过,技术壁垒犹存。

据中信证券预测, 2021年下半年行业全球景气持续共振向上,国内外产业链加速融合。特斯拉继续引领全球电动智能浪潮,国内更具产品力的新车型加速投放,补贴政策和碳排放新规驱动欧洲电动化率提高。中长期看, 汽车 电动化、智能化趋势不可逆转, 2025年中国、欧洲的新能源 汽车 渗透率有望超过20%。

有业内评论者认为,在各国车企竭力进攻电动车赛道的当下,丰田 汽车 的举动可被视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勇逆行,但由于其所倾向的氢能源研究商业化程度尚不明朗,丰田 汽车 或将为其特立独行的判断与执著承担不小的市场风险。

好了,今天关于“什么是F1?”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“什么是F1?”有更全面、深入的了解,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。